1、最后,汪大渊等人成功返回泉州。此时已经是公元1334年,整个旅途前后耗费了5年时间。元惠宗至元三年(1337年),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,游历南洋群岛,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、波斯湾、红海、地中海、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,两年后才返回泉州。
2、《岛夷志略》由汪大渊撰写,也是对澎湖有比较清楚的详细介绍。并且这也是郑和下西洋时需缺乏的。尤其是货船到达吕宋(今泰国)了,那个时候与泰国的买卖仍比较经常,现如今从泰国发掘出的珍贵文物中能够看得出,在其中有很多来源于中国的青瓷。
3、汪大渊的确比郑和早,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。与其说他是个航海家,倒不如说他是个旅行家更为恰当。他两次出海都是自己的个人行为,在影响上显然不如朝廷指派的郑和。要知道在郑和下西洋之前,没有谁认识他。
4、汪大渊:宋代航海家,曾两次航海至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地区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航海贸易人物。欧洲航海家 哥伦布:意大利出生的航海家,发现了美洲新大陆,开启了欧洲人探险新世界的大门。他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,完成了多次横跨大西洋的探险。
5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,江西人才辈出,徐稚、陶渊明、綦毋潜、来鹄、林士弘、王安石、欧阳修、晏殊、晏几道、曾巩、黄庭坚、姜夔、杨万里、朱熹、陆九渊、文天祥、解缙、汪大渊、宋应星、魏良辅、汤显祖、蒋士铨、詹天佑等等。
6、在远东,中国的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于1350年逝世。汪大渊曾两度航海至西洋各国,最远抵达埃及的特番里和摩洛哥的挞吉那,为了解当时世界各地的地理和文化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于元顺帝至正九年在泉州撰写了《岛夷志略》一书,该书详细记录了200多个地方的见闻,成为中外交通史上的宝贵文献。